【記者林明佑/永靖鄉報導】為落實教育部戶外教育推廣使命,彰化縣福德國小於25日由校長卓鴻賓親自領隊,帶領一、二年級共兩個班級的師生,前往位於苗栗的環境學習基地「裡山塾」,進行一場深度的移地教學。這不僅是一次校外參訪,更是福德國小實踐戶外教育的重要課程。今年是二年級學生二度造訪,與一年級新生共同參與「淺山食與農--拜訪里山好植感」主題課程。師生們運用裡山塾豐富的場域資源,透過體驗學習從拼圖認識環境到手作體驗,進而懂得珍惜與愛護這片土地。

▲什麼是里山?孩子們分組合作,透過拼圖遊戲拼湊成完整的里山知識。過程中,他們開啟了對「里山」的初步認識。(圖/福德國小提供)
▲什麼是里山?孩子們分組合作,透過拼圖遊戲拼湊成完整的里山知識。過程中,他們開啟了對「里山」的初步認識。(圖/福德國小提供)

本次「拜訪里山好植感」課程設計緊扣「五感體驗」與「在地連結」,內容涵蓋四大主題,將環境教育、食農教育、閱讀教育及品格教育完美融合。首先以「裡山拼圖」破冰,透過趣味遊戲讓孩子建構里山與淺山的概念,了解人與自然共存的產業樣貌。接著進行「散步裡山有植感」,學生直接走入裡山塾園區,用視覺觀察色彩、用觸覺感受質地、用嗅覺品味自然。

▲走出教室,直接踏入裡山塾園區。在師長的引導下,學生們打開五感,觀察植物的葉脈紋理、嗅聞花草的氣息、觸摸紋理質感,真實感受大自然的豐富生命力。(圖/福德國小提供)
▲走出教室,直接踏入裡山塾園區。在師長的引導下,學生們打開五感,觀察植物的葉脈紋理、嗅聞花草的氣息、觸摸紋理質感,真實感受大自然的豐富生命力。(圖/福德國小提供)

重頭戲則是「手抄紙卡好質感」與「手作地瓜圓體驗」,孩子們利用大自然餽贈的植物纖維製作獨一無二的手抄紙卡片,並親手從處理地瓜原料開始,揉製出一顆顆圓滾滾的地瓜圓,最後煮成溫暖的甜湯。這一系列活動,旨在讓學生跳脫課本框架,透過身體力行,重新找回人與土地之間最純粹的連結,並將這份感動轉化為愛護環境的具體行動。

▲孩子們捲起袖子,將植物纖維漿放入抄紙框中,小心翼翼地晃動、瀝乾。他們在紙漿中加入葉片或花瓣點綴,製作出獨一無二、充滿「植感」的手抄紙卡片,將里山的自然美學帶回家。(圖/福德國小提供)
▲孩子們捲起袖子,將植物纖維漿放入抄紙框中,小心翼翼地晃動、瀝乾。他們在紙漿中加入葉片或花瓣點綴,製作出獨一無二、充滿「植感」的手抄紙卡片,將里山的自然美學帶回家。(圖/福德國小提供)

福德國小校長卓鴻賓表示:「戶外教育的核心價值,在於培養學生『帶著走的真實能力』。教室內的知識傳遞固然重要,但唯有透過真實的體驗學習,才能給予孩子們深刻的文化與感官刺激,真正開拓他們的學習視野。

▲最受歡迎的環節!大手攜小手將地瓜泥與粉料混合,努力揉捏成團,再搓成一顆顆圓滾滾的地瓜圓。這不僅考驗手眼協調,更讓孩子們體會到製作食物的辛勞與樂趣,每一顆地瓜圓都充滿了手作的溫度。(圖/福德國小提供)
▲最受歡迎的環節!大手攜小手將地瓜泥與粉料混合,努力揉捏成團,再搓成一顆顆圓滾滾的地瓜圓。這不僅考驗手眼協調,更讓孩子們體會到製作食物的辛勞與樂趣,每一顆地瓜圓都充滿了手作的溫度。(圖/福德國小提供)

卓鴻賓校長強調,裡山塾的課程提供了絕佳的跨領域統整學習機會,學生在手作地瓜圓中學習食農知識,在觀察植物中印證自然科學,在團體活動中培養品格素養。「我們希望孩子們不只是『看到』大自然,而是能『感受』大自然,進而學會尊重生命、愛惜資源,這正是福德國小推動精緻教育與全人發展的重要目標。」

隨隊的林芬如主任從戶外教育推廣的角度指出:「裡山塾提供了一個能讓孩子靜下心來的場域,這種沉浸式的學習環境,對於低年級學生建立環境意識至關重要。」導師陳美雲及林美惠老師則表示:「這次課程是學校教學的完美延伸。我們在課堂上教導孩子認識植物、珍惜食物,而來到這裡,他們親手摸到植物的纖維、親口吃到自己做的地瓜圓,這種知行合一的感動,會深深烙印在孩子心中,比任何說教都來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