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明佑/永靖鄉報導】彰化縣福德國小積極推動戶外教育,成功申請教育部114學年度戶外教育計畫。繼去(113)年首訪獲得廣大迴響後,於今(18)日由校長卓鴻賓親自帶領五、六年級共2個班級的師生,二度前往苗栗「觀樹文教基金會裡山塾」環境學習基地,進行深度移地教學。本次課程主題為「龜鱉的異視界」,透過創新多元的體驗學習,讓學生從戶外教育真實情境中探索生態奧秘,並學習及重新思考人與環境的關係。
![]() |
| ▲從棲地破壞、外來種入侵到不當飼養,老師引導學生反思人類活動對生態的衝擊,並討論如何成為一位負責任的地球公民與寵物飼主。(圖/福德國小提供) |
此次「龜鱉的異視界」主題課程,內容設計兼具生態深度與文化趣味。課程從「生活中的龜與鱉」破題,探討寵物、文化象徵、飲食乃至俗語卜卦中無所不在的龜文化。接著,課程深入「龜隱山林」,帶領學生認識台灣淺山中原生龜鱉的生態習性與保育等級,學生們化身為小小研究員,在「與龜的近距離觀察」中,學習近距離觀察其習性。
![]() |
| ▲學生們有機會在草地上近距離觀察烏龜。看著牠們如何移動、縮殼,並學習如何安全地進行龜類研究。這場「與龜漫步」的體驗,讓學生們學會了尊重與愛護生命的態度。(圖/福德國小提供) |
課程也嚴肅探討「龜龜相煎何太急」的保育議題,從棲地破壞、環境汙染、過度獵捕到外來種入侵,並延伸討論如何當一個及格的寵物龜飼主。最後,學生們親手製作代表長壽、祥瑞的祈福米點心—紅龜粿,完美結合了食農教育與文化傳承。
![]() |
| ▲學生們親自動手,將米糰染色、包入餡料,再壓上傳統的龜形模具,製作出代表長壽與祥瑞的「紅龜粿」。這不僅是美味的點心,更是文化與祝福的傳承。(圖/福德國小提供) |
這一系列活動,將福德國小推動的台美生態學校、環境教育、食農教育、三好校園及品格教育,從課堂延伸至真實的里山環境,讓孩子們重新找回與土地的深刻連結。最後,則由蕭佩真老師及學生們手握鐮刀,深深地彎腰割下金黃的稻穗,那一刻,孩子們不只是在收割,更是在感謝天地滋養,感謝農夫辛勞。
![]() |
| ▲學生走進了充滿泥土香的稻田,看著他們捲起褲管,手握鐮刀,深深地彎腰割下金黃的稻穗,那一刻,他們不只是在收割,更是在學習感恩及謙卑。(圖/福德國小提供) |
福德國小校長卓鴻賓全程參與,他表示:「課本的知識是基礎,戶外教育的真正價值,在於培養孩子們帶著走的真實能力」。卓校長指出,裡山塾的課程就是最好的跨領域統整學習典範,一堂課中,學生們學到了自然觀察的環境教育、俗語卜卦的社會文化教育、米食製作的食農教育,甚至尊重生命的品格教育。他期許福德的學子能透過這樣真實的體驗學習,建構解決未來複雜問題的素養,並將這份對土地的關懷內化為一輩子的態度。
隨隊的教導主任翁雅惠表示:「看見學生們專注小心翼翼地觀察烏龜,那種發自內心的好奇心與探索欲,是戶外教育最可貴的成果。裡山塾提供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生活態度。」高年級導師蕭語妮則說:「龜鱉的異視界是教室內自然課程的完美延伸。學生在課本上學到保育,在這裡親眼看見保育;在課本上讀到文化,在這裡親手做出文化(紅龜粿)。這種知行合一的學習,將會讓知識更為牢固。」。






社群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