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明佑/大村鄉報導】臺灣中部地區地形與農產業多元,園藝產業發展歷史悠久且品項豐富,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臺中區農業改良場肩負區域園藝產業品種與技術發展任務,今(27)日舉行臺中農改場創場120周年系列慶祝活動第4場「園藝作物及智能省工體驗趴」,邀請產官學界同來體驗,以加速研發成果之擴散應用。

▲臺中農改場創場120周年系列慶祝活動第4場「園藝作物及智能省工體驗趴」,今天邀請產官學界同來體驗,以加速研發成果之擴散應用。(圖/記者林明佑攝)
▲臺中農改場創場120周年系列慶祝活動第4場「園藝作物及智能省工體驗趴」,今天邀請產官學界同來體驗,以加速研發成果之擴散應用。(圖/記者林明佑攝)

臺中農改場創場120周年系列慶祝活動,今日上午展出園藝作物經典與最新研發成果,包括品種改良、種苗生產、栽培管理、採後冷鏈及園藝療育共5大主題計16項目,下午則安排智能省工體驗觀摩,公開最新型電動施肥機及葡萄溫室5G物聯網應用2項成果。

▲臺中農改場研發水耕栽培技術,洋桔梗產量可增加3倍,節水方面可提升8.4倍,並且一年4季皆可生產,還有省工省成本特性。(圖/記者林明佑攝)
▲臺中農改場研發水耕栽培技術,洋桔梗產量可增加3倍,節水方面可提升8.4倍,並且一年4季皆可生產,還有省工省成本特性。(圖/記者林明佑攝)

臺中農改場場長李紅曦表示,120年來臺中農改場始終致力於園藝產業問題的解決,除堅守基礎新品種與新栽培技術的研發,也進一步應用新科技協助產業邁向設施、省工、智能與資通訊時代,並且發展園藝療育研創,以呼應健康老化的新興議題。在延續傳統、應用科技及創新發展的軸線,有利單位及產業回顧過去、檢討目前及策劃未來。

▲傳統嫁接需要透過技術訓練,而臺中農改場研發番茄苗嫁接輔助機具,人員不需要經過時間訓練,就可輕鬆上手,且嫁接速度約提升20%。(圖/記者林明佑攝)
▲傳統嫁接需要透過技術訓練,而臺中農改場研發番茄苗嫁接輔助機具,人員不需要經過時間訓練,就可輕鬆上手,且嫁接速度約提升20%。(圖/記者林明佑攝)

李紅曦指出,本次活動有別於一般的靜態展示,上午活動除了安排各項主題具知識與趣味的體驗,也提供新品種水果及研發成果加工品的品嚐試吃,下午觀摩會則可以體驗5G光速物聯網下葡萄園的生產與管理,以及新款省工電動施肥機的實機操作,讓與會嘉賓享受充滿知識與體驗之交流。

臺中農改場助理研究員蔡宛育表示,洋桔梗是台灣第二大切花,目前主要以土耕栽培為主,一年可栽培2期,因此臺中農改場研發水耕栽培技術,洋桔梗產量可增加3倍,節水方面可提升8.4倍,並且一年4季皆可生產,還有省工省成本特性,免去往後整地、除草的工作及費用支出,全年可穩定生產,也讓台灣花卉更具國際市場競爭力。

臺中農改場助理研究員張金元表示,傳統嫁接需要透過技術訓練,而臺中農改場研發番茄苗嫁接輔助機具,人員不需要經過時間訓練,就可輕鬆上手,並且透過機器更可制定完美標準化及規格化,嫁接切面都會一致,並且能迅速完成嫁接。

臺中農改場係以作物新品種與新栽培技術開發為主要任務之機構,除部分採無償推廣給農民應用外,近期亦併採技轉方式移轉產業運用,以加速產業之分工及規模化發展。近20年來臺中場共育成65個蔬果花品種,技轉60件,所推出的品種深受市場喜愛,本次將端上最新品種梨「台中5號」、葡萄「台中6號」及甜瓜「台中2號」供嘉賓嚐鮮與品味。

而近年為解決園藝作物生產問題的栽培技術也不遑多讓,共技轉25件予產業應用,例如電照產期調節技術、設施水耕系統、切花保鮮劑,再再都提升園產品的質與量;其次面對農村勞動力的缺乏,該場催生研發多項省工機具與系統,累積取得58項專利,36項已應用於業界,例如電動自走式升降作業機、嫁接輔助機具等。

隨著5G通訊及物聯網普及應用,該場開發適時灌溉驅動裝置、智能資訊管理中心、作物播種資訊管理系統等,協助產業自動化與提升作業效率;除開發健康優質的園藝產品外,近年更推廣療育花園、活動與健康評估技術,深耕園藝療育的產業化,以協助園藝產業邁向六級化的新局面。